点击播放视频
现代物流是经济运行的“经脉”,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把现代物流业作为工业经济的基础设施和生态保障来抓,推动制造业、商贸业、物流业协同联动,眼下一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生产服务型商贸物流枢纽正在我市加速形成。
在新泰农批市场的冷链云仓,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快递包裹流水线上快速分拣、装箱、打印物流编码,每天这里有数千单冷冻及生鲜产品发往全国各地。新泰农批市场运营管理中心总经理杨承堡说:“每年为周边350万人口供应蔬菜50万吨、水产,海鲜,冻品,水果30万吨以上,年交易额60亿元以上。”
新泰农批市场去年7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建设规模位列山东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前三,通过整合国内冷链物流资源,汇聚了众多行业知名品牌,现在已成为辐射鲁中、链接鲁苏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通达则地盛,地盛则繁华。作为黄河流域重要内陆城市,泰安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内陆港建设是重要抓手。根据泰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市将形成区域性内陆港品牌,实现“通江达海”的目标。多式联运场站“泰山内陆港”由山东港口集团和岳华能源集团共同投资建设,是泰安地区唯一内陆港。目前,已建成铁路专用线3条,专用线发货能力每年可达1000万吨,货物从内陆港可直达青岛港装船出海。山东岳华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岳公华说:“我们泰安没有海没有江,靠什么,我们通过铁路来通江达海,通过铁路来降低物流成本,把港口搬到我们泰安来,拉近和海的距离,来实现给企业把成本降下来。”
对于泰安来说,内陆港呈现的不只是人流物流的繁华,更是一座城市的发展格局和经济脉络。如今,借助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我市各地打造内陆港的步伐越来越快。肥城城资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姜超告诉记者,他们将充分发挥市属国企主体作用,线上线下同步推进,线下主要是建设鲁西内陆港、鑫拓内陆港“肥城内陆港”一港两站,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一单制”。
在加速推进内陆港建设的同时,我市还抢抓黄河战略机遇,高效推进公铁水三式联运,兖矿泰安港公铁水联运物流园老湖作业区建有8个1000吨级通用泊位、锚地及相应配套设施,作为内河地区性重要港口,港口将吸引众多大宗商品生产企业落地,实现“前港后厂”“港区+园区”一体化发展模式。
实践证明,现代物流业不仅能带来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的集聚,而且带动交通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和旅游业等诸多行业的发展,从而拉动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去年以来,市商务局加压奋进、积极作为,现代物流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22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1.07万亿元,同比增长2.7%,物流业总收入完成290.8亿元,同比增长14.9%。截至今年一季度,全市现有物流业市场主体17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物流企业80家,比去年同期增加22家;实现营业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29.1%。市物流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董广伟表示,目前,泰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23—2025)、关于加快物流业高速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正式出台,未来时期,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好这两个文件精神,深入推进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水平,加快打造“泰畅通”现代物流体系,为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贡献物流力量。
来源:泰安市广播电视台《泰安新闻》